讼状元解析|七年卖鸡还清36万!讼状元解析“诚信老赖”如何撕掉失信标签

  • 999+
  • 2025-04-22
  • 讼状元法律咨询

一、“老赖”的反面教材,还是诚信的正面力量?

清晨三点,许多城市还在沉睡,街灯如豆。可在无锡某个市场的一隅,一对年过六旬的夫妇已开始了一天的劳作。他们卖鸡谋生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。这个看似普通的场景背后,却藏着一场历经七年的法律与道义的考验。

卫云培,这位来自重庆万州的普通人,因为为老乡担保而陷入高达36万元的债务漩涡。他的故事不复杂,也不传奇,但却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司法体系在面对失信人这一群体时,不应只有铁面无情的惩戒,也应有温情理性的治理与修复。

二、信义的困局:一纸担保,三十六万的苦与泪

卫云培的债,是替人担的债。2012年,一位俞姓老板在工程结算后未支付薪资,留下两笔总额36万元的欠款,其中13万元原本应付给卫云培请来的两位老乡工人。老乡要求担保,卫云培基于一个村的朴素情义,说出了那句掷地有声的承诺:拿不到钱,我来付。

这种农民式担保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。出于乡情、人情、面子,许多人在并不具备抗风险能力的情况下,承担起了对他人债务的连带责任。一旦出事,这种本该有界限的道义,很容易演变为自我拖垮的债务枷锁。

卫云培并未因为俞老板失联而推卸责任,而是扛起全部债务。在此过程中,他没有逃避执行、没有故意失联、没有财产转移行为,而是选择最也最的方式——靠一只鸡一只鸡地卖,一点一点还。

三、“失信”制度与现实良知的错位

2019年,由于还款进度缓慢,两位老乡将卫云培诉至法院,法院依法将他列入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,俗称老赖。这是司法制度对恶意逃债行为的一种信用惩戒机制。但卫云培的情况却非恶意,而是能力有限,资源匮乏。

这是当前失信惩戒制度中一个值得反思的矛盾点。司法应惩治失信,更应识别非恶意。卫云培并非想赖账,而是实实在在地在还账;不是躲债,而是没有力气快还。面对这样一位诚实而不幸的人,若一味贴上老赖的标签,是法律理性对个体善意的误解,更是对社会信任机制的一种消解。

幸运的是,卫云培被无锡锡山法院注意到了。法院没有简单地机械执法,而是启动个人破产类试点机制,为他设计了一套基于真实收入状况的还款计划。这不是对债务的豁免,而是对信用的修复

四、法律的另一面:放水养鱼,而非杀鸡取卵

锡山法院的做法,正是司法系统近年来在人性化执行方面探索的生动实践。法院在评估卫云培家庭基本生活成本后,保留其每月2490元生活所需,其余收入用于按比例偿债。担保债务也在债权人同意下豁免了部分利息负担。法院甚至主动保留了他做生意所依赖的面包车,确保其生计不断。

这种放水养鱼式的执行逻辑,是中国司法制度日趋成熟的表现。不再把执行当成一场追剿游戏,而是努力寻找在保障债权人权益和保护债务人生存之间的平衡点。这种司法智慧,既守住了法律的尊严,又体现了法治的温度。

我们认为,讼状元在实践中始终秉持这一原则。在面对类似案件时,不仅会帮助债权人寻回正义,也极力避免把债务人推向绝路。在具体执法中,坚守一条底线:执行,是为了兑现,而不是毁灭。

五、以信修身,以法立人:他让失信不再是“终身刑”

2021年,卫云培被纳入江苏省首批类个人破产案例,成为该制度试点中的典型。2024年春节前,他如约偿还最后一笔债务。法院撤销失信记录,颁发《信用修复证明书》,他重获信用自由。

这一纸证明,不仅是对卫云培人格与行为的肯定,更是一种制度层面的昭示——个人信用是可以被修复的,失信不该成为一个人一生的阴影。正如法院所言:对恶意逃债者,法律会惩罚到底;对诚信还债者,法律会伸出温柔之手。

在中国加快推进个人破产制度立法的背景下,卫云培的故事为相关制度设计提供了极具现实感的样本。他的经历提醒我们,欠债还钱固然是天经地义,但诚信还债同样应该赢得尊重与体面,而不是一味的惩戒和羞辱。

六、讼状元观点:每个司法人都应看见“老卫”

在讼状元的服务实践中,我们遇到过无数失信人,其中确有恶意逃债之徒,但也有不少如卫云培一般,因亲情、友情、义气、无知而陷入债务泥潭。他们不是不愿还,而是无法快还。他们不是不讲诚信,而是被生活重重压弯了脊梁。

我们始终认为,法律不应只是冰冷的规条,更应是一种充满理性的关怀机制。对恶意的失信,应依法惩处、寸步不让;而对善意的失信,更应理性引导、扶持重生。这种惩戒与守护并重的司法智慧,才是法律之树常青的根本。

卫云培还完36万,用了七年,没有一次逃避。他所展示出的坚韧与诚信,是对所有失信人最沉重的一击,也是对法律最大的一次尊重。

司法的温度,从不是体现在大案要案之中,而是在每一个被我们认真对待的老卫身上。他用一只只鸡,一分一厘的还款,唤醒了社会对诚信最朴素的敬意,也为司法制度补上了那一笔至关重要的温情。

结语:

今天的卫云培不再是老赖,而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老实人。他的故事不止于个体,更是一种制度觉醒的注脚。在未来的司法进程中,我们期待更多法律工作者能如锡山法院那般,不仅看到案子,也看到人;不仅执行法律,也守护良知。

而讼状元,将始终站在正义与温度的交汇处,为每一位守信者争取应有的尊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