讼状元普法丨建筑欠款 “以房抵债”:看似划算,坑却不少

  • 999+
  • 2025-08-16
  • 讼状元法律咨询

建筑行业里,工程款拖欠是常见难题。甲方拿不出现金时,“以房抵债”常成施工方无奈之选。可这看似能快速回笼资金的方式,实则暗藏诸多陷阱,并不那么靠谱。

抵债房“套路”深似海

抵债房的“套路”可谓五花八门。其来源复杂多样,有开发商积压已久的尾房、抵押给金融机构的查封房,甚至还有未办理预售许可证的“黑户房”。去年,某建筑公司就遭遇了这样的糟心事,甲方用三套被抵押给银行的商铺抵债,建筑公司满心欢喜签约后,才发现根本无法过户,到手的“房产”瞬间化为泡影。价格方面也存在猫腻,甲方常常宣称抵债房“按市场价 7 折计算”,听起来十分诱人,但实际评估时却可能虚高房价。比如,一套实际价值 100 万的房子,被按 150 万折算欠款,施工方看似得房,实则亏了 50 万。

暗藏风险如影随形

“以房抵债”暗藏三大风险,让施工方防不胜防。产权风险首当其冲,不少抵债房产权不清,就像一颗定时炸弹。例如土地性质为工业用地却当作住宅抵债,或者开发商未缴齐土地出让金,导致无法办理房产证,施工方可能陷入“房钱两空”的悲惨境地。法律风险也不容小觑,若房产被法院查封或开发商有多轮抵押,即便签了抵债协议,施工方也难获房屋所有权。而且部分协议未明确过户时间和违约责任,后期维权难度极大,仿佛陷入了一个无底的“法律黑洞”。市场风险同样存在,抵债房多位于偏远地段,流通性差。某包工头接受郊区公寓抵债,想转卖时周边房价暴跌,只能低价抛售,损失惨重。

多管齐下应对有方

面对这些陷阱,施工方并非毫无应对之策。优先选择有预售证、无抵押的现房,从源头上降低风险,就像挑选一颗没有瑕疵的宝石。签约前,务必到不动产登记中心查询产权状态,做到心中有数。要求第三方机构评估房价,避免接受虚高定价,让每一分钱都花得合理。在协议中明确过户期限、税费承担方式及违约赔偿条款,必要时进行公证,给自身权益加上“安全锁”。

建筑欠款维权本就不易,“以房抵债”虽能解燃眉之急,但施工方务必擦亮眼睛,谨慎行事。毕竟,看得见的房产,未必就是落袋为安的保障,只有多留个心眼,才能避免陷入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