讼状元普法丨用假名字借钱,到底算不算诈骗?

  • 999+
  • 2025-09-14
  • 讼状元法律咨询

生活中,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糟心事:有人找你借钱时用了假名字,钱一到手就玩消失,电话不接、消息不回,仿佛人间蒸发。这时候你肯定会气炸:他这不是明摆着骗钱吗?但别急,讼状元小编得提醒大家,这种行为到底算不算法律上的诈骗,还得掰开揉碎了说。

先看法律怎么说

讼状元小编先给大家划个法律重点: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百六十六条,诈骗罪的核心是“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钱”。所以判断假名字借钱是否构成诈骗,得看三个关键点:

关键点一:有没有占为己有的坏心思?

这是判断的核心。如果对方借钱时就没打算还,比如编造自己生病、创业等假理由,用假名字借钱后立刻挥霍一空,或者直接跑路,那大概率就是想把你的钱据为己有,这就符合诈骗的主观条件。

但讼状元小编要强调的是,如果对方只是不好意思用真名(比如借小额钱怕丢脸用了昵称),事后一直在按约定还钱,那就不算哦。

关键点二:假名字算不算骗人?

用假名借钱本身就是隐瞒真相的行为。要是再加上虚构借款用途(比如明明是去赌博却说要交医药费),那骗的意味就更浓了。

不过讼状元小编也得说句公道话:要是双方本来就认识,对方只是习惯性用别名,你也知道他是谁,这种情况可能就不算隐瞒关键信息。

关键点三:骗多少钱才够得上犯罪?

法律规定诈骗“数额较大”才构成犯罪,一般是3000元到1万元以上(具体数额各地有细微差别)。要是只借了几百块,可能达不到刑事立案标准,但依然可以追究民事责任。

钱怎么要回来?

1、第一时间报警

带上转账记录、聊天记录、借条(哪怕是假名字写的)等证据去派出所报案,让警方介入调查。如果警方认定构成诈骗,就会立案侦查,帮你追赃挽损。讼状元小编提醒,证据一定要保存好,这是维权的关键。

2、民事诉讼不能少

就算没达到刑事立案标准,也别认栽。你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起诉对方,只要能证明实际借钱的人是谁(比如通过聊天记录、转账时的备注等锁定身份),法院也能判决对方还钱。

讼状元小编提醒

借钱时一定要多留个心眼:问清真实姓名、留存身份证信息、写好规范的借条,最好通过银行转账并备注借款用途。别因为抹不开面子不好意思要这些,等钱要不回来时,可就追悔莫及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