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打的工资,难追的欠款!讼状元出手为正义发声!

  • 999+
  • 2025-01-07
  • 讼状元

工资款纠纷

江西鄱阳县的叶先生是一位普通的小包工头,平日靠着承包零散建筑工程养家糊口。2023年,他接下了一单不大不小的工程,工期紧,任务重。他找来了熟识的工人,其中包括贵州籍工人沈先生,一起干活赶工。

工程结束后,叶先生忙着结算工资,由于项目工期结束较晚,算账时有些慌乱,在转账给沈先生时多付了10000元。沈先生并没有第一时间提醒叶先生,而叶先生也直到次日清点账目时才发现问题。

叶先生立即联系沈先生,希望对方能退回这笔多付的款项。然而,沈先生态度模棱两可,只说:“我记得好像没多啊,回头我查查再说吧。”随后便没了下文。

几个月过去了,叶先生多次拨打沈先生的电话,开始还能接通,对方总是一口咬定:“钱早用完了,哪还有退的可能。”到了2024年3月,沈先生干脆不接电话,微信也把叶先生拉黑了。这让叶先生又气又急,无奈之下,他决定求助法律。

2024年5月,叶先生找到了讼状元,希望通过法律手段追回这笔欠款。法务人员在了解案情后,表示虽然案件缺乏直接的欠条和转账记录,但现有的聊天记录依然可以作为有力证据。

法务人员第一时间草拟了一份措辞严厉的催告函,通过短信发给沈先生,同时还拨打了他的电话。然而,电话接通后,沈先生的态度相当强硬:“你们别来烦我了,我早就说过没钱还。这点钱我就是用了,你能怎么着?”

法务人员平静地说道:“沈先生,这笔钱是您在工资结算时收到的多付款项,根据《民法典》有关不当得利的规定,您有义务全额退还。如果您继续拒不履行,我们将协助叶先生提起诉讼,并通过法院强制执行追回欠款。”

电话那头传来冷笑声:“呵呵,法院强制执行?我连存款都没有,你们拿什么执行?到时候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。”随即,他挂断了电话。

虽然第一次交涉无果,但法务人员没有放弃。接下来的两周,他们又多次拨打沈先生的电话,并持续发送短信提醒。催告函中明确提及:若沈先生继续无视这笔欠款,将依法对其名下财产进行查封,并申请法院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。这些措辞让沈先生开始感受到压力。

几天后,沈先生终于回拨了电话,他的语气明显缓和了几分:“你们也别太咄咄逼人了,我是真的没钱。这点钱你们至于搞这么大阵仗吗?”

法务人员不为所动:“沈先生,我们并非针对您个人,而是为了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。如果您确实有经济困难,我们可以协商制定分期偿还计划。但如果您继续拖延,我们只能依法提起诉讼。”

沈先生听到“分期偿还”四个字后,似乎松了口气:“那行吧,我也不想闹到法院去。分期的话,是不是能少还点?”

法务人员明确表示:“金额是固定的,不能更改。但我们会根据您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还款方案。您可以提供收入证明,我们将协助您与叶先生达成和解协议。”

尽管表面上答应协商还款,沈先生却并没有立刻行动。他开始计算自己的得失:如果真被告上法院,除了影响个人信用,他的未来工作和生活都会受到影响。而这10000元,对他来说虽然不算小数目,但与可能面对的法律后果相比,似乎也不值得冒险。

几天后,他主动联系了法务人员,试探性地提出:“如果我现在一次性还7000元,是不是就能解决问题?”

法务人员态度依旧坚定:“沈先生,这笔钱是您多得的工资,依法应全额返还。任何少于10000元的偿还都无法得到叶先生的认可。但我们可以协助您协调还款时间,比如两个月内分两次还清。”

沈先生语气明显有些不满:“你们真是一点商量的余地都不给啊……”但最终,他还是妥协了:“好吧,我再想办法。”

最终,在多次交涉和持续施压下,沈先生意识到自己无路可退。他在2024年6月底主动联系法务人员,表示愿意一次性偿还欠款,但需要多几天时间筹钱。叶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激动,虽然对沈先生的拖延感到愤怒,但他更希望事情尽快解决。

2024年7月初,沈先生如约转账了10000元。叶先生收到这笔钱时,悬了数月的心终于放下。他感慨道:“这笔钱虽然不算大,但要不回来我心里一直憋屈。幸好找了讼状元,要不然真不知道该怎么办。”

这起案件虽然金额不大,但其中的博弈却耐人寻味。通过合法手段追回不当得利,不仅维护了当事人的权益,也给那些试图逃避责任的人敲响了警钟。不义之财如浮云,终有消散莫贪心!

同时,这起案件也让我们看到,法律是社会公平的守护者,无论金额大小,只要事实清晰,证据确凿,就能为当事人讨回公道。正如叶先生所说:“法律,是老百姓最可靠的依靠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