欠薪老板太嚣张?讼状元法律维权教他做人!
999+
2025-01-17
讼状元
2019年的春天,郝先生带着家里的七位亲人,受邀来到贵州省毕节市的大酒店,给郝某友负责的装修工程做酒店翻新工作。从墙壁粉刷到地板铺设,再到一些细节修补,这一家人干得兢兢业业。毕竟,工程干得漂亮,收入便是最直接的回报。虽然没有签订工程协议,但郝某友当时拍着胸脯,信誓旦旦地承诺:“活干完,工资一分不少!”
工程很快就结束了,郝先生一家人交上了完工后的清单,总金额是5296元。这并不是一笔大钱,但却是八个人用汗水换来的生活费。谁能想到,从这里开始,讨薪之路却变得曲折坎坷。
刚完工时,郝先生和家人对工资还是满怀期待的。可是,左等右等,等来的却是郝某友各种各样的借口。
“钱还没结清呢,再给我点时间。”
“账目上有些问题,等核对好了再说吧。”
每次催要,郝某友总是言辞闪烁,推三阻四。为了不撕破脸,郝先生选择了隐忍。直到2024年年初,郝先生实在等不下去了,这才拨通了郝某友的电话。电话接通后,对方的态度却让他大吃一惊。
电话里,郝某友的语气变了,言辞粗鲁:“哎呀,你们这些小工,一天天就知道要钱!早就跟你说了,等着呢!”紧接着,他还嘟囔了一句:“不就几千块钱嘛,至于这么烦人吗?”
更离谱的是,微信消息直接石沉大海,对方的头像始终保持“灰色”。郝先生知道,这钱恐怕不是那么好拿的了。此时的他心急如焚,工资不拿回来,怎么对得起辛苦了一年的家人?走投无路的情况下,他找到了讼状元,希望能用法律的力量讨回公道。
讼状元的法务人员接到案件后,立即展开了调查。在了解了案件的来龙去脉后,法务人员判断:郝某友拒不支付工资的行为,属于典型的“拖欠工程款”,而他的态度更是明目张胆的“耍无赖”。
法务人员第一时间拨通了郝某友的电话,希望能通过调解解决问题。然而,电话那头传来的,却是更加蛮横无理的回答。
“钱?什么钱?谁说我欠你们工资了?我可没这么回事儿!”
“郝某友先生,您要明白,这笔工资是郝先生一家人的血汗钱。如果您继续拖欠,可能会面临法律后果。”
“别给我整这些有的没的!爱去哪告去哪告!我就不信你们能奈我何!”
法务人员并没有因为郝某友的态度而气馁。他们立即着手撰写催告函,并通过法律程序正式发送给郝某友。催告函中明确指出,根据《劳动法》相关规定,用工者拖欠劳动报酬的行为,需承担法律责任。同时,法务人员也详细列举了拖欠工资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,包括冻结资产、强制执行等。
催告函发出后,法务人员再次与郝某友联系,这次,他的态度终于有所松动。
“那个……催告函我看到了,你们这也太较真了吧?不就是几千块钱的事儿吗?”
“郝先生,几千块钱对于您来说或许不算什么,但对郝先生一家人来说,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收入。希望您能重视这个问题。”
郝某友嘴上不服,但显然开始感受到了压力。
几天后,郝某友主动拨通了郝先生的电话,这次的语气终于变得客气了一些:“哎呀,小郝啊,之前真是不好意思,这段时间确实有点忙。你们家那工资的事,我看这几天就给你结了吧。”
郝先生听完这话,心里五味杂陈,既有欣慰,也有对方态度反转后的无奈。然而,他并没有多说什么,毕竟,钱拿到手才是关键。
很快,郝某友按照约定,将5296元全额汇到了郝先生的账户上。至此,这场持续了五年的讨薪风波,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。
这起案件的解决,再次证明了法律手段在维权中的重要性。如果郝先生只是自己苦苦追讨,而不借助专业力量,结果很可能遥遥无期。讼状元的法务人员不仅帮助郝先生要回了工资,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:面对无赖,不要退缩,法律才是最有力的武器。
对于读者来说,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,在从事劳务时,无论工程大小,签订书面协议都是必要的。合同不仅是一纸保障,更是面对纠纷时的强力证据。只有学会保护自己,才能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