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女士智斗亲戚“老赖”,讼状元助力讨债!

  • 999+
  • 2025-01-15
  • 讼状元

王彩艳.jpg

在陕西清涧的一个小山村,王女士住在一座不大的二层楼房里。今年,她忙着为新买的房子筹钱,日子过得紧巴巴的。就在这时,埋藏在她心底的一桩“旧事”又浮上了心头——2016年,王女士曾借给她姨妈的儿子王某强5000元。那时姨妈摔伤住院急需用钱,王女士二话不说,通过微信转账把钱给了王某强。没想到,这笔钱却像泥牛入海,八年过去了,王某强连半句“还钱”的意思都没有。

“血浓于水,亲戚的账还能赖不成?”王女士这样想着,便在2024年5月主动通过微信联系了王某强。结果消息发过去好久没动静,后来总算等到了回信,却被他一句话噎得够呛:“我没用过那个微信,你是不是记错人了?”

王女士一下子火冒三丈,回复道:“志强,这5000块是你2016年9月3日转走的,当时姨妈摔伤住院,我才借给你的。别说你不记得,咱们亲戚一场,你总不能赖账吧?”

但对方硬是装傻充愣,回了一句:“我真不知道你在说啥,别来烦我。”说完就把微信的消息提示关了。

眼见自己软磨硬泡没用,王女士只好向“讼状元”求助,希望借助法律的力量追回这笔欠款。

法务人员了解情况后,安抚了王女士的情绪,并制定了初步方案。首先,法务人员决定通过电话与王某强沟通,尝试用事实和法律震慑对方,争取一个主动认账的机会。

电话拨通后,法务人员开门见山:“王某强先生,我们是受王女士委托来解决她和您的借贷纠纷的。根据王女士提供的转账记录,您在2016年借了她5000元,现在王女士需要这笔钱用于房款支付,希望您尽快归还。”

王某强听到这里,语气立马不耐烦起来:“我都说了,我没用过那个微信,这事跟我没关系!”

法务人员不急不躁,继续说道:“根据法律规定,借款事实如果有明确的转账记录和双方关系背景,足以证明债务成立。而且我们已经调取了您当年微信账户的部分信息,如果您坚持否认,可以走司法程序,届时法院将依法判决还款,甚至还会产生诉讼费用和滞纳金,这对您并没有好处。”

王某强沉默了一会儿,语气稍微缓和了一些:“那这样吧,我得跟家里商量商量再说。”

法务人员把沟通情况反馈给了王女士,同时提出建议:“像王某强这样的欠款人,往往存在侥幸心理。我们要把握住这次对方松口的机会,同时给他一定的心理压力。我们会在接下来的72小时内发出正式的催告函,如果他还不采取行动,就直接进入法律程序。”

随后,法务人员起草并发送了催告函,明确指出王某强的债务事实,并要求其在规定期限内归还欠款,否则将启动法律诉讼程序。

催告函一出,王某强的态度明显发生了变化。仅过了两天,他主动给王女士打来电话:“姐,我的确记得你借过钱给我,那是给我妈治病用的,但最近我手头也紧,能不能缓几天?”

王女士听了既气又无奈:“志强,八年了,你从来没提过这事。我现在买房急用钱,这次必须得还清!”

王某强推脱道:“我也没办法啊,真的没钱……”

王女士把电话转交给法务人员处理,法务人员语气坚定地说:“王先生,既然您承认了债务事实,那么就应该立即履行偿还义务。如果再推脱,我们将依法采取进一步的维权措施,比如冻结您的账户或列入失信名单,这些后果您考虑过吗?”

王某强听到“失信名单”几个字,顿时慌了神,连连保证:“别别别,我一定还,最迟三天内还清!”

果然,不到三天,王某强便通过银行转账将5000元全额还给了王女士。拿到钱的那一刻,王女士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。她感慨地说:“要不是讼状元帮我,我还真不知道怎么才能把钱讨回来!”

这起案件虽然金额不大,但却充满了曲折。法务人员凭借专业的法律知识和缜密的策略,不仅帮助王女士追回了欠款,还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:不管多亲近的关系,借钱一定要打借条,留好凭证,才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

亲戚间借款虽然常见,但缺乏书面凭证的借贷纠纷往往难以解决。通过这个案例,我们可以看到:面对“老赖”,千万别心软;遇到问题时,及时寻求专业法律帮助,才能更高效地维护自己的权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