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工头欠薪长达七年!讼状元成功维权讨回公道!
999+
2025-01-18
讼状元
2017年夏,赵大姐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,踏上了前往鞍山的客车,决定为包工头杨某华工作。赵大姐来自黑龙江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,家境并不宽裕,家中里里外外都需要她一人张罗。此行鞍山,她怀揣着攒些钱,让孩子安心求学,改善家庭生活的朴素愿望。
杨某华,一个年近六旬的包工头,外表和善,时常挂在嘴边的是那句“兄弟姐妹们,只要大家好好干,我绝不会拖欠大家的血汗钱”。尽管赵大姐心里略有迟疑,但看他年岁较长且颇有经验,便打消了顾虑,接受了他的雇佣,约定工期半年,日薪120元。双方并未签订正式的劳务合同,赵大姐心想,凭良心做事,理应按时拿薪,这样的规矩怎会轻易被打破?
时光荏苒,半年的工期转瞬即逝。赵大姐在工地上不辞辛劳,从搬砖到砌墙,每一项工作都干得井井有条。工地上忙碌异常,她的汗水见证了她的付出。然而,工期结束时,杨某华的态度却变得捉摸不定。起初,赵大姐还能如期收到工资,但到了结算尾款时,杨某华便开始推诿拖延。本应付清的9000元工资,他只给了6000元,剩下的3000元却一拖再拖。赵大姐多次讨要,杨某华总是满口应承,却迟迟不见行动:“你放心,我怎么会亏待你呢?现在手头紧,等项目款一到,立刻给你!”
就这样,赵大姐从最初的耐心等待,逐渐变得焦急万分,而杨某华的态度却愈发敷衍。2018年,赵大姐再次致电杨某华,对方在电话中承诺:“年底一定结清。”然而,到了年底,这笔钱依然没有着落。2020年春节,赵大姐再次拨打电话,杨某华的语气已显不耐烦:“你别这么急嘛,我还要给别人发工资呢,等我有钱了一起给你!”
这一拖,便是数年。去年春节期间,赵大姐再次尝试联系杨某华,却发现对方电话不接,微信不回。赵大姐心急如焚,这几年为了讨回这笔血汗钱,她四处奔波,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。作为一个朴实的农村妇女,她虽不懂太多法律条文,但她深知自己付出的是实实在在的劳动,为何自己的辛苦钱却迟迟无法要回?
无奈之下,赵大姐找到了讼状元,希望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。一开始,她心里还有点忐忑,觉得这种欠薪的事闹到法律层面会不会太麻烦。但讼状元的法务人员耐心地跟她解释:“赵大姐,别担心,这种欠薪问题是属于劳动争议,我们会通过合法途径为您讨回公道!”听了这话,赵大姐顿时感到踏实多了,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全都交代清楚,还拿出了当时工地上的照片和部分工资转账记录,作为证据递交给了法务人员。
法务人员分析了案件后,立刻联系了杨某华。第一次拨通杨某华的电话时,对方的态度依旧是油腔滑调:“哎呀,这事不着急,我早就说了会给她钱嘛,我怎么可能赖账?”法务人员沉声说道:“杨先生,这件事情已经拖了七年,赵女士多次催要,您都以各种理由拖延。我们是代表赵女士来与您谈判的,希望您能重视这件事情。”
杨某华一听,语气明显不耐烦了:“你们别这么说啊,我又不是不还,我是真没钱!”法务人员不慌不忙地回应:“杨先生,如果您真的无力偿还,可以提供相关的财务证明。否则,这笔欠款是您明确的劳动支付义务,再拖下去,只会让问题更复杂。”
对方听出了事情的严重性,态度稍微缓和了一些,但还是不断试图推卸责任:“哎呀,法务同志,我也难啊,这几年生意不好做,您看能不能再宽限宽限?”法务人员则直接表明了立场:“杨先生,这不是协商宽限的问题,赵女士已经等了七年,这期间她经历了多次挫折,我们不能再让她继续等待。如果您继续拖延,我们只能通过法律途径向法院申请支付令或劳动仲裁,到时候不仅是欠款本金,还有利息和违约成本需要您承担。”
这番话让杨某华彻底慌了,开始软下来:“哎呀,别别别,咱也没必要闹到法院去,这样吧,给我点时间,我一定把钱凑齐。”
最终,在讼状元法务人员的不懈努力和严谨谈判下,杨某华终于意识到自己无法再推脱,主动提出分期偿还9000元的欠款。法务人员要求杨某华签订了一份正式的还款协议,明确了还款时间和金额,以确保赵大姐的权益能够得到保障。
故事的结尾,是一个让人欣慰的结果。今年初,赵大姐终于收到了这笔迟来的血汗钱。拿到钱的那一刻,她眼眶一红,握着法务人员的手不停地道谢:“真是太感谢你们了,要不是你们,我这钱可能一辈子都拿不回来!”
通过这起案例,讼状元再次用实际行动证明:哪怕讨薪路再难,只要合法维权,总能让欠薪人无法逃脱法律的制裁。对赵大姐来说,这不仅是对自己劳动付出的肯定,更是对生活的一份重新希望。对所有读者来说,这起案件也再次提醒大家:劳动付出需谨慎,签订合同保权益,不给拖欠工资的人留任何可乘之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