遭遇借款纠纷?看讼状元如何智斗老赖,守护正义!
999+
2025-01-23
讼状元
河北唐山的柳先生原本只是想帮个忙,没想到竟被欠款“缠”了一年多。2023年,柳先生通过朋友的介绍认识了王某伟,对方自称是个家庭男人,孩子正在读书,手头一时紧张。王某伟多次以“孩子交学费”为由开口向柳先生借钱,每次都说得可怜兮兮:“柳哥,孩子马上要考试了,学费还差一截,能不能再帮我凑点儿?就这最后一次,等过段时间就一定还你!”柳先生觉得帮人一把没什么大不了,便陆续通过微信转账借给了王某伟,总金额达到了16000元。
起初,柳先生并没有太多怀疑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王某伟的态度开始“变样”。2024年年初,王某伟忽然微信转账还了500元,说这是“先还点儿意思意思”。柳先生心里虽然觉得数额太少,但对方一再承诺会尽快把剩下的钱补齐。柳先生想着,算了,人家主动还了一点,应该还是记得这笔账的,于是没有再多催促。
没想到,这竟成了一个“信号”。之后,每次柳先生提出催款时,王某伟都开始找各种借口推脱,不是说自己生意失败,就是哭诉家里又出了什么事。直到2024年7月,柳先生最后一次拨通了王某伟的电话,却听到他冷冷的一句:“什么借款啊?我都不记得有借过这么多钱。”话音未落,电话便被挂断了。柳先生再尝试联系王某伟时,发现自己的微信和电话都被拉黑了。
无奈之下,柳先生找到了讼状元法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,希望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。讼状元的法务人员在听取了柳先生的陈述后,首先帮助他整理了借款的相关证据,包括微信转账记录和聊天截图。与此同时,法务人员发现,在这些转账记录中,还夹杂着一笔关于“做生意”的款项。
这引发了法务人员的警觉:“看起来,王某伟似乎并不仅仅是以‘孩子交学费’为借口借钱,他可能还有其他用途。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个细节,或许能进一步揭穿他‘赖账’的真实意图。”
法务人员随后拨通了王某伟的电话,准备展开第一轮交涉。电话接通后,王某伟的态度显得异常强硬:“我什么时候借过这么多钱?你们是不是搞错了?我最多就借过几千块,怎么会到一万五千多?”
法务人员沉着冷静地回应:“王先生,柳先生已经提供了详细的转账记录,其中包括多次金额明确的转账截图。如果您对这些记录有疑问,可以随时提出,但请不要一味否认事实。”
王某伟一听,语气变得更加不耐烦:“记录能说明什么?那是我和他合作做生意的钱,根本不算借款!你们要讲理,就把事情搞清楚再说!”说完,他直接挂断了电话。
面对王某伟的顽固态度,讼状元的法务人员决定改变策略。他们仔细研究了柳先生提供的证据,发现所有转账记录均显示了“借款”字样,且聊天记录中也明确提到了借款用途与还款时间。这些证据无疑构成了强有力的证明。
法务人员随即起草了一份详细的催告函,内容严谨且不失威慑力:“根据现有证据显示,您与柳先生之间的借款事实清晰可见。请您于收到本函后七日内归还全部借款,否则我方将依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进一步法律措施。”催告函发出后,法务人员又多次尝试与王某伟进行电话沟通。
几次交涉后,王某伟的态度终于有所松动。他在电话中显得有些慌张:“你们这是什么意思?就算是借款,也不用闹到法庭上吧?”
法务人员冷静答复:“王先生,我们一直希望能够通过协商解决问题。如果您愿意主动履行还款义务,我们可以为您争取宽限期,但前提是您必须正视问题,而不是一味逃避。”
经过多次劝说与压力施加,王某伟终于同意与柳先生进行协商。见面时,他依旧试图“打感情牌”:“柳哥,咱们也算认识一场,过去的事就别太计较了吧?我确实手头紧,这钱能不能再缓缓?”
柳先生已经不愿再拖延,明确表示:“过去你借钱的时候,怎么没想到我的难处?现在不是讲人情的时候,这事儿必须得有个结果!”
在法务人员的监督下,王某伟最终分两次将欠款15500元全部结清,并签署了调解协议,承诺不再有类似纠纷。至此,这起拖延了一年多的借款纠纷画上了句号。
这个看似普通的借款案件,实际上反映出许多人在借钱时的不谨慎与信任问题。柳先生事后也感慨道:“当时就是觉得人家挺可怜,没想那么多,谁知道一不小心成了冤大头。”
讼状元的法务人员也提醒大家,转账借款时务必保留相关证据,最好签订书面借款协议,明确约定借款用途与还款期限,避免日后因证据不足而陷入困境。
在追款过程中,坚守事实与法律依据是关键,理性应对和专业协助更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保障。对于那些赖账不还的人,法律始终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