钢筋笼里的讨薪故事:三位工友的“辛苦钱”之战
999+
2025-01-26
讼状元
2023年11月,冬日的厦门依然温暖,街头弥漫着海风和工程地的灰尘。在同安区同集南路和星海五路交叉口的一处工地上,三位来自安徽的老乡——杨大成(化名)、李根山(化名)和王东海(化名)正埋头干活。他们都是做钢筋笼的老手,日复一日,在轰鸣的机器声中为大厦添砖加瓦。然而,他们万万没想到,几个月后,这份辛苦付出的血汗钱竟会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讨薪“战争”。
杨大成是个爽快人,一头黑发中掺着些许白丝,长年在外打工的他比实际年龄看上去更显沧桑。他介绍李根山和王东海来到这家工地时,心里想着“老乡带老乡,做活才有保障。”他们的工作是为承包商程海(化名)分包的工程干钢筋笼。每天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六点,三人不分昼夜,忙得像陀螺一样。程海是个四十岁出头的男人,说话总带着一股江湖气,拍着胸脯保证:“你们尽管干,钱一分不少,春节前准结清!”
几个月的辛苦换来的是腰酸背痛和一笔笔工钱的积累。到春节放假前,每人应得22000多元,程海先是通过银行账户打了13000元,承诺剩下的部分春节前结清。然而,春节过去了,杨大成三人并没有等来尾款。
年后,三人陆续拨打程海的电话。杨大成是个急性子,拨通电话后直接问:“老程,过年了,尾款啥时候能给?”
程海在电话那头似乎正在喝酒,语气懒散:“哎呀,大成哥,稍微再等几天,我这边资金有点紧张。你们放心,钱不会少你们一分。”
等了一个月后,三人又一次催问。这次是王东海打的电话,他平时最少说话,开门见山:“程老板,工地的账该结了吧?现在都三月了。”
电话里传来程海的抱怨:“老弟,实在是没办法,甲方的账还没拨下来,我这也是两头受气啊!再宽限宽限,过几天就给!”
三人没办法,只得再等。可时间一拖再拖,转眼到了六月,他们又拨打电话催问,但这一次,程海的态度变了。他语气强硬,甚至带了些不耐烦:“不是不给,是现在真没钱!再说了,钢筋笼都验收合格了,你们催什么催?”
这话一下点燃了杨大成的怒火:“你什么意思?我们辛辛苦苦干了那么久,现在还差六千多,你一句‘没钱’就算完事了?”
程海不等他说完,直接挂了电话。再拨过去,却发现被拉黑了。
这下,杨大成三人彻底怒了。他们聚在一起商量了几天,最终决定通过法律手段讨回自己的工钱。在朋友的介绍下,他们找到了“讼状元”的法务团队。
法务人员接待了杨大成一行人,了解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,仔细查看了三人提供的欠条、转账记录以及与程海的通话录音。面对这些扎实的证据,法务人员点了点头:“你们放心,欠你们的钱,一分都少不了!”
在分析了案件后,法务人员第一步采取的是发送催告函。这份催告函措辞严谨,直接点明程海的违约行为,并明确告知若不及时还款,将通过法律途径追讨,甚至可能面临诉讼成本和征信影响。
催告函发出后不久,程海果然联系了杨大成,语气软了不少:“大成哥,咱们是老交情了,你找法务来催,至于吗?”
杨大成冷笑一声:“不找法务,难不成还让你继续赖下去?要么赶紧还钱,要么法院见!”
程海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:“你知道的,我现在真没钱,能不能再缓几个月?”
面对程海的拖延战术,法务人员并不买账,直接拨通了他的电话:“程先生,您的经济困难我们可以理解,但拖欠工资是严重违法行为。根据《劳动合同法》第85条规定,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情节严重的,可能构成刑事犯罪。您若继续拖延,我们将立即向法院提起诉讼。”
程海试图狡辩:“我不是不想还,我是真的没钱,能不能分期?”
法务人员冷静回应:“分期可以,但必须签署正式协议,并立即支付第一笔款项,否则视为拒绝协商。”
听到“法院”和“刑事犯罪”这样的字眼,程海终于慌了:“行行行,我马上筹钱,尽量这周先还一部分!”
在法务人员的多次施压下,程海终于妥协,先后分两次支付了剩余的工资,共计19885.1元。
拿到钱后,杨大成三人感慨万千:“以前总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远,没想到关键时候还是靠法律帮我们讨回了公道。这次真的多亏了‘讼状元’的专业帮助!”
案例启示
法律是维护权益的最后防线
面对欠薪行为,不要一味忍让,拿起法律武器,才能有效捍卫自身权益。
保留证据是维权关键
欠条、转账记录和聊天记录等证据,是维权过程中最有力的工具。
及时求助专业机构
专业的法务团队可以帮助普通劳动者更高效、更规范地解决纠纷,省时省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