借钱容易还钱难?讼状元教你如何惩治老赖借钱不还!

  • 999+
  • 2025-02-07
  • 讼状元

崔建秋.jpg


崔老三(化名)今年六十二岁,住在河北保定的一个小村子里。他是个老实人,年轻时做过木工,后来身体吃不消,就在镇上的小厂子里找了份零活儿干,虽然赚得不多,但日子过得踏实。

刘满仓(化名)和他同村,俩人从小就认识,算不上亲密无间,但平时低头不见抬头见,也算熟人。十多年前,刘满仓的姐姐家的孙子摔断了腿,手术急需用钱,他托人找到了崔老三,开口借了三千块。

“老三,这孩子还小,医药费还差点数儿,能不能借点儿救急?你放心,过几个月一定还你。”

崔老三当时没多想,家里虽然也不是很富裕,但想着这可是治病救人,就痛快地从家里取了三千块现金交到刘满仓手里。那会儿乡里乡亲的,讲究的是个情分,借钱还钱从来不打欠条,谁也没想到,这竟成了一场漫长的等待。

第二次借钱是因为刘满仓和邻居发生了争执。那天他喝了点酒,和街坊吵了几句,竟然动起手来,结果把人家弄伤了,赔了三千块医药费。这次他还是找上了崔老三,说:“兄弟,这回真是倒霉,酒后犯浑,这钱我一定尽快还。”

崔老三虽然有些迟疑,但架不住刘满仓拍着胸脯保证,说两三个月就能还清。犹豫了半天,他还是叹了口气,把三千块交了出去。

可惜这次的“保证”依然是一纸空谈。

时间一晃又过去了半年。这天,崔老三正在镇上盛兴路的一家厂子里干活儿,突然听到有人喊他:“老三,快出来!”

他抬头一看,竟是刘满仓。他从一辆白色的小轿车里探出头,冲他招手:“出来说两句。”

崔老三擦了擦手,走了过去,刚站定,就见刘满仓伸手进了他的口袋,抽出了一叠钱。

“借我一千,过几天给你送回去。”

崔老三愣住了,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工资被拿走,那时他刚领了工钱,本想着回家给老伴买点补品,可刘满仓已经拎着钱扬长而去。

等他回过神来,人家车都开远了。

这一次,他心里不是滋味了。前两次还能说是急用,可这次连个商量的余地都不给,直接就把钱拿走,哪里还有一点借钱的样子?

他回家和老伴一说,老太太气得直跺脚:“你个傻子,借一次不还就算了,还借?这不是把自己当冤大头吗?”

可话虽如此,崔老三终究还是没有撕破脸,他想着,也许再等等,刘满仓会良心发现。

可惜,这一等,就是十多年。

这十年里,崔老三不是没有催过,可每次他打电话过去,不是被敷衍就是直接被挂断,后来微信加上了,对方也只是偶尔回几句“最近手头紧,等等”,有时候干脆不回。

到了2024年,崔老三终于忍不住了。他从老家跑到镇上,听说刘满仓最近日子过得不错,家里盖了新房,儿子也在外地做生意,哪像是缺钱的样子?

这让他心里又气又寒:“你不是没钱吗?盖房子的钱哪里来的?”

7月5日那天下午,他鼓起勇气打了一通电话,电话响了许久,终于被接起。他开口就问:“满仓,咱这钱到底啥时候还?”

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下,然后传来一声叹气:“老三,这都多少年前的事儿了,你怎么还惦记着?”

这一句话,气得崔老三手直抖:“这可是我的辛苦钱,我当然记得清清楚楚!”

对方含糊了一句:“我再想想吧。”然后就挂断了电话。

这一次,崔老三知道,靠自己是讨不回来这笔钱了。

无奈之下,他找到了讼状元,希望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。

讼状元的法务人员在了解情况后,首先通过电话联系了刘满仓。

电话那头的刘满仓一开始语气强硬:“没欠条,怎么证明是借款?这钱是我拿的没错,可老三又没让我写字据,你们能拿我怎么办?”

法务人员冷静地回应:“法律并不要求必须有欠条才能追债,转账记录、聊天记录、证人证言都可以成为证据。而且,根据法律规定,即使是现金交付,也可以通过双方的对话、借款背景等佐证债务事实。”

刘满仓愣了一下,显然没想到对方来势汹汹。

“你们什么意思?我又不是不还,老三这不是太着急了吗?”

法务人员态度依然坚定:“如果您确实有困难,我们可以协调还款方式,但如果您继续拖延,我们将采取法律行动。”

刘满仓终于慌了。他本以为时间久了,这笔钱就没人再追究了,没想到对方较真了起来。

经过72小时的沟通、施压,刘满仓最终妥协,分两次归还了全部欠款。

崔老三没想到,这笔早已“死心”的钱竟然还能追回来。他感慨地说:“要不是讼状元,我真是不知道还能咋办,早该走法律这条路!”


案例启示:明债明还,法律护航,权益必争

1.信任应建立在可靠的还款意愿和能力之上,盲目信任可能导致财务损失。

2.借款时,无论关系多亲近,都应明确借款金额、期限和还款方式,最好形成书面证据。

3.面对债务纠纷,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是有效的解决方式,不应因顾虑而放弃。

4.法律的威严不容挑战,长期逃避债务最终将面临法律制裁。

5.勇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,必要时可寻求专业法律机构的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