讼状元专业维权!工人讨薪终于圆满落幕!

  • 999+
  • 2025-02-08
  • 讼状元

张文旸.jpg


张建国(化名)是个实在人,五十出头,在工地干了大半辈子,靠自己的双手攒下了一点积蓄。平日里,他最看重的就是“情分”二字,认为人活一辈子,讲究的就是个诚信。可谁能想到,自己的一腔热心肠,竟成了别人钻空子的机会。

2021年6月的一天,张建国无意间在一个建筑行业的微信群里结识了杜旸伟(化名)。对方在群里聊起了工地行情,言辞恳切,还主动加了张建国的微信,说是“同行之间多交流交流”。

一来二去,两人聊得投机,渐渐成了朋友。杜旸伟总是给张建国发信息,诉苦自己这些年混得不太好,做生意亏了本,现在又被拖欠了工资,手头特别紧。张建国是个实诚人,听着对方的遭遇,不禁心生同情。

2022年6月的一天晚上,张建国正在家看电视,手机“叮”地一声,是杜旸伟发来的消息。

“哥,最近日子实在太难了,实在不好意思开口,但这回真是走投无路了。能不能借我两万块,救急一下?”

张建国犹豫了一下,借钱这种事,他不是没经历过,有些人还了,有些人一拖再拖,甚至有的干脆装傻充愣不还。但他转念一想,杜旸伟虽然经济困难,但这些日子交往下来,人品还算可靠,应该不会赖账。

于是,他回复道:“兄弟,借钱的事儿我不是不讲情分,但你总得给个保障吧?”

杜旸伟连忙承诺:“哥,你放心,等我拿到工地的结算款,立马就还你,最多半年。”

听他话说得这么实在,张建国点了点头,把两万块转了过去。

时间一晃到了2023年9月。两人联系的次数越来越少,杜旸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主动找张建国聊天了。张建国心里开始犯嘀咕,心想是不是该催催这笔钱了。

他给杜旸伟发了条微信:“兄弟,之前借的钱是不是该还了?”

消息发出去后,半天没有回应。张建国又拨通了对方的电话,结果对方没接。等了几分钟,他又发了条信息:“兄弟,咋不回话啊?要是暂时困难,可以商量个还款计划。”

过了两天,杜旸伟终于回了条微信,言辞闪烁:“哎呀,哥,不是我不还,实在是手头太紧,最近日子不好过。再给我点时间,过几个月一定还你!”

张建国心里有些不痛快,但想着对方确实也不容易,就又答应了。可谁知道,这一等,又是好几个月过去了。

再联系杜旸伟的时候,微信已经不回了,电话也不接。张建国彻底怒了,直接把他删了。

可让他没想到的是,杜旸伟居然又主动加回了他。张建国心想,这是不是良心发现了?可加回之后,对方依旧不回消息、不接电话,仿佛只是个摆设。

张建国气得不行,自己辛辛苦苦挣的钱,凭什么就这么被人吞了?他向身边的朋友打听有没有什么办法,一个朋友告诉他:“老张,你试试讼状元,专门做债务追回的,特别专业。”

于是,张建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,找到了讼状元的法务人员,详细说明了自己的情况。

法务人员听完后,安慰道:“张先生,您的情况在法律上属于民间借贷纠纷,只要证据充分,我们可以帮您通过法律途径追回欠款。”

张建国一听,心里松了口气,赶紧整理出了微信聊天记录、转账记录,并签署了委托协议。

讼状元的法务人员首先给杜旸伟拨打了电话,没想到对方居然接了,但态度相当不屑。

“哎呀,我欠的钱多了去了,哪儿轮得到你们来管?”杜旸伟冷笑道,“他要真有本事,尽管去告啊!”

法务人员冷静回答:“杜先生,民间借贷受法律保护,您若拒绝还款,我们可以通过法院诉讼解决问题。一旦案件立案,您可能会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,影响您的信用和日常生活。”

杜旸伟显然有些慌了,但仍嘴硬:“就两万块钱,法院会管这么点儿小事?”

法务人员语气不变:“法律不分金额大小,欠债还钱是基本的契约精神。建议您尽快处理,否则后果自负。”

杜旸伟这下沉默了,没再说话就挂了电话。

在法务团队的指导下,张建国很快向法院提交了诉状,正式立案。就在案件即将进入开庭阶段时,杜旸伟慌了。

他主动联系张建国:“哥,别闹大了,我这就还钱!”

张建国冷笑一声:“闹大了?当初借钱的时候咋不说闹大了?”

经过一番交涉,杜旸伟最终在开庭前一天,将20000元款项分两笔打到了张建国的账户上。最终,整个事件圆满的落下帷幕。

 

案例启示

借钱需谨慎,友情与金钱要分清
      张建国的经历告诉我们,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固然重要,但借钱前一定要考虑对方是否具 备还款能力,并签订借条或协议。

欠债不还并非无解,法律是最好的武器
      面对欠债不还的人,不要一味忍让或害怕起诉,合理合法地维护自己的权益,才能真正 解决问题。

老赖心理战,诉讼是最有效的震慑
      许多老赖就是赌你不会起诉,讼状元的介入正是用法律的手段让他们明白,欠债不还的 后果远比他们想象得严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