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年赊账风波,讼状元为超市老板追回欠款!
999+
2025-02-19
讼状元
潘正清(化名)是河北省清河县杨二庄村的一名超市老板,家里经营着一家名叫“味全超市”的小商店。超市虽然不大,但在当地经营了许多年,街坊邻居买东西都习惯了来他这里,尤其是逢年过节,家家户户采买烟酒糖茶,生意格外红火。
在这其中,有两位常客——张立国和张立群(均为化名)。张立群曾是村支书,而张立国是村会计,平日里在村里说话有分量。两人每年过年都会来超市里大批采购烟酒,账单加起来也不少,但因为是老熟人,再加上他们在村里身份特殊,潘正清每次都很放心地赊账,心想着“村干部还能赖账不成?”
可是,事情并没有潘正清想得那么简单……
这一赊,就是整整八年。
从2013年到2021年,每年过年,张立国和张立群都会从潘正清的超市拿走一批烟酒,账目清清楚楚,总金额10500元。期间,张立群陆陆续续用现金结算了5000元,但剩下的5500元一直拖着不还,潘正清也没催得太紧。
他想着,村干部嘛,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,况且他们之前也不是没给过钱,或许是手头紧了点,等他们宽裕了就会主动还上。
然而,时间一天天过去,5500元的账单却始终没有着落。
到了2024年,潘正清终于有些坐不住了。一笔十多年的欠款,不能再拖下去了。
从年初开始,潘正清陆续给张立国打了几次电话,最开始还能打通,但一提到钱,对方就顾左右而言他:“哎呀,老潘啊,我最近手头紧,过段时间一定给你凑齐。”
“再等几天,我这儿有个款马上就到账了,到时候一起给你。”
“最近家里有点事,等忙完这阵子就去找你结账。”
每次的理由都不一样,但结果始终是钱没到手。
等到了2024年7月,潘正清再打电话,张立国干脆不接了,微信消息也不回复,甚至后来直接把他拉黑了。
潘正清这才意识到,这不是单纯的“手头紧”,而是根本没打算还钱!
他心里气得不行,这可不是个小数目,而且这还是自己一分一毫赚来的辛苦钱!眼看对方摆出一副“拖到底不还”的态度,他终于决定,不能再靠自己一个人去催了,必须借助法律的力量。
潘正清找到了讼状元法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,希望通过专业的法务手段拿回血汗钱。
法务人员详细了解了情况,发现潘正清手里证据非常充分:
·2013年-2021年间的购货记录
·张立国和张立群签下的欠条
·多次催要的电话录音和聊天截图
这些都表明,这笔债务是事实清楚、证据确凿的,根本不是张立国赖得掉的。
于是,法务人员首先给张立国打去了电话。
电话拨通后,张立国的声音明显有些不耐烦:“谁啊?”
法务人员态度冷静而坚定:“张先生,我们是讼状元的法务人员,受潘先生委托,来处理你们之间的债务问题。潘先生多次催要您5500元货款未果,请问您是否打算协商解决?”
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下,然后是张立国冷冷的声音:“我忙着呢,这点破事儿哪儿轮得到外人来管?再说了,我和他私下的事情,你们一个外人搀和什么?”
法务人员不疾不徐地回答:“张先生,法律可不是‘外人’。这笔债务有白纸黑字的欠条,您再怎么不承认也没有用。如果您坚持不还,我们将采取司法手段。”
张立国一听,明显有些慌了:“你们吓唬谁呢?我还会被你们怎么样不成?”
法务人员平静地说:“如果您继续逃避,我们将申请法院诉讼,届时您可能会被列入失信名单,影响您的征信,甚至会有法律强制执行的后果。希望您慎重考虑。”
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,张立国终于支支吾吾地说:“我得找人商量一下……”
电话挂断后,法务人员把情况反馈给潘正清,并提醒他:“对方的态度明显是想继续拖延,我们需要进一步施压。”
接下来,讼状元的法务团队采取了一系列司法手段,包括:
·向欠款人发送正式的律师函,明确告知法律责任
·通过法律程序申请立案,准备走司法诉讼程序
·通过信用平台预警,提醒欠款人可能被列入失信名单
这一步步的施压,让张立国越来越感到不安。他可能本来就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,以为拖着拖着就能不了了之。
几天后,他终于主动联系了法务人员:“能不能再缓缓?我这段时间……”
法务人员果断打断他:“欠债还钱天经地义,您早就有充足的时间还款。如果您再拖,我们马上就会采取进一步的法律行动。”
张立国没办法了,最终答应分期偿还,并在后续的几个月里,把5500元全额支付给了潘正清。
潘正清终于拿回了属于自己的血汗钱,他感慨地说:“如果不是法务团队帮忙,我可能这辈子都要不到这笔钱了。”
而张立国,也因为这次事件,意识到欠债不还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,从此在村里也收敛了不少。
案例启示
✅ 欠条不是摆设,证据是关键
只要有合法证据,债务人赖不掉。
✅ 讨债不能一味心软
该讲人情的地方讲人情,但钱是自己的,不能因为不好意思就不追讨。
✅ 遇到恶意拖欠,法律是最好的武器
该用法律手段时,千万别犹豫。
信任可以有,但金钱往来必须有边界。欠债还钱,天经地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