讼状元帮大妈硬刚老赖:没有借条,凭微信转账照样赢官司
999+
2025-04-08
讼状元法律咨询
故事的主人公姓张,是个老实巴交的天津人,咱们叫她张阿姨吧,年纪不小了,快70了,退休之后一直帮着照顾家里人。她有个儿子叫小张,年轻时也算能干,干工程、跑运输都干过,可惜身体不是很好,前些年检查出有高血压,去年年底突然得了脑梗,住进了医院,从此家里一下子就陷入了难处。
偏偏就在这个时候,一笔久拖未还的小债务,成了张阿姨心头压着的一块大石头。
这笔债是谁欠的?欠债的是个叫李梅(化名)的女人,今年42岁,和张阿姨的儿子小张是朋友。也不知道是工作上认识的,还是生活中交往熟识的,总之两人以前关系不错,没少走动。李梅常在朋友圈里晒车、晒包,打扮得光鲜亮丽,看起来挺有本事的样子,但张阿姨一向对她就有点看不惯,“人哪,不能光看表面,穿得花里胡哨,不等于有信用。”
事情要追溯到几年前。李梅多次以“资金周转困难”为由向小张借钱,说是短期内就能还。起初借的不多,几千几千地借,小张看在朋友情分上也就答应了。后来几次凑起来,一共借了3万元现金出去。
这些钱本来是小张攒着备用的,准备修车、换家里热水器。结果一出手,钱就没了踪影。李梅嘴上说得好听:“我不是赖账的人,你放心,我这月资金一到账立马就还。”可这句“立马”一说就是好几个月。
中间倒是还过一次钱,李梅通过微信转了2万元,剩下的1万元却一直推脱不还,理由五花八门。不是说自己最近出车祸住院了,就是说公司拖工资没到账,还有一回竟然说自己银行卡被冻结了。张阿姨每次打电话过去,对方不是不接就是急匆匆地挂掉,短信微信更是石沉大海,别说还钱了,连一句正经的回复都没有。
“我儿子现在都住院了,我一个老太太天天去医院跑,吃药、住院、请护工,全是钱啊。我不是想多拿她一分,就是让她把她该还的那一万块钱给我还了。”张阿姨说着说着就红了眼眶。
可惜李梅这边一点反应都没有。张阿姨曾一度试图请她面对面坐下来谈谈,甚至打电话骂了她几句,李梅一边说“你要真觉得不行,那你去告我啊”,一边就彻底玩起了“人间蒸发”。
这句话像刀子一样扎进张阿姨的心:“她这是看我一个老太太好欺负,知道我不会真走法律程序,所以才这样无赖。”
可这一次,李梅算是看错了人。
张阿姨心里窝着火,跟邻居唠嗑时提起了这事儿,一个热心的老姐妹说:“你可以找讼状元试试,现在追债也讲究走法律程序,不是光靠吵架能解决的。”起初张阿姨还不信:“这点小钱,人家律师哪会管啊?”可经不住劝,她拨通了讼状元的电话。
对方接线的法务人员很耐心,听完张阿姨讲述整个来龙去脉之后,立刻开始分析案情,尤其是在得知小张目前身体状况不便亲自出面时,法务人员更加认真地梳理案件要点。
“您这个事,其实从法律上讲,是典型的民间借贷纠纷。”法务人员说,“虽然没有欠条,但微信转账记录可以作为证据。而且您这边还有第三方证人,只不过需要评估一下是否能作证。”
张阿姨那颗悬着的心,慢慢开始踏实下来。
“欠钱的李梅现在这种态度,说白了就两个可能,一个是她根本不懂法,觉得拖着就没事;另一个是她太了解您,觉得您不会真的起诉她,所以才有恃无恐。”
这话一下子戳中了张阿姨的痛点。她叹了口气:“是啊,我就觉得她是看我没法子,才敢赖着不还。”
“我们接下来会发一封正式的催告函给对方,这可不是普通的信,是带公章的法律文书,让她明白,这次不是闹着玩的。”
这封催告函很快就送到了李梅的手上。讼状元的法务人员叙述清晰、语言严谨,把法律依据与事实逻辑摆得明明白白。更重要的是,那一句“如逾期不履行,将通过诉讼途径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”让李梅彻底慌了神。
电话又打不通,微信依然不回,但据刘杉(那位共同的朋友)透露,李梅最近焦头烂额,到处问人:“如果真被起诉,法院会不会直接强制执行?我银行卡会不会被冻结?以后买房还能办贷款吗?”
讼状元这边可没停下动作,很快就指导张阿姨递交了起诉材料,协助她完成诉前准备。不久后,张阿姨就收到了来自法院的正式传票。
这一下,李梅终于坐不住了。她第一时间联系张阿姨,说自己不是不想还钱,只是最近真的手头紧,然后开始兜圈子:“不然我先给你5000,剩下的我分三个月给你?”
张阿姨冷冷地回了一句:“你有半年时间可以说这句话,可你没说。现在法院都已经受理了,咱们法庭上见吧。”
眼看张阿姨真的不再心软,李梅彻底慌了。没过几天,她就把剩下的一万元打进了张阿姨的账户里,并且发来信息:“大姐,对不起,求您撤诉吧,我实在是怕了。”
看到这条信息,张阿姨的眼泪一下就掉了下来:“你说,这钱我到底等了多久啊?”
在讼状元法务人员的帮助下,张阿姨顺利申请撤诉,事情也总算是有了个结果。
这场小额追债的纠纷,虽金额不高,却极具典型性。对许多中老年人来说,遇到这种事往往会选择忍气吞声,或者用传统观念“朋友之间别伤了和气”来自我劝解,但现实是,对方赖账靠的不是别的,恰恰就是你不懂法、怕麻烦、不敢动真格。
而讼状元在这个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,是将法律的尊严和手段以一种清晰、专业又温和的方式,提供给那些本以为“没法可依”的普通人。他们不只是帮你拿回那一万块钱,更重要的是,让欠债者明白:欠钱不还,是有代价的;让债权人知道:维权不是高不可攀,合法合规就能把钱要回来。
在这个讲情分的社会里,欠债还钱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。讨薪、追债,不该变成一场折磨,更不能成为“软弱就该吃亏”的代名词。
对张阿姨来说,这次维权经历是一次新的启蒙。她说:“现在知道了,做人要讲理,可是也不能光靠讲理,有了理还得有法,靠得住的,不是朋友情分,而是法律。”
故事的最后,希望更多像张阿姨一样的普通人都能明白:别再一个人默默承受了,别再觉得法律离自己很远——只要你愿意勇敢一步,讼状元就能为你点亮那盏维权的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