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友借钱玩失踪?讼状元用微信转账记录撕破“装傻”老赖面具
999+
2025-05-12
讼状元法律咨询
在四川乐山市金口河区的和平小区住着一个老实巴交的人,姓邱,名鸿国,是那种邻里间口碑很好、说一不二的实在人。邱鸿国干活细致,心地也软,在工地上混了多年,最怕的就是人情债和经济账掺一块——偏偏,这事还是让他给遇上了。
这一切要从2024年年底说起。那会儿他在一家装修工程队干活,跟他搭档的有个姓廖的老哥,叫廖旭光。两人一起干了小半年,关系处得还算不错。廖旭光嘴巴甜,平时打招呼都带笑,说话有分寸,表面看上去一副“靠谱人”的样子。
那天是12月中旬,天气冷得出奇,廖旭光突然跑来找邱鸿国,愁眉苦脸地说自己出了点急事:“鸿国兄弟,我家小孙子在成都那边生病住院了,医药费一时半会儿凑不齐,能不能先借我点钱周转一下?等过了元旦,我这边项目尾款一下来立马还你,一分不会少。”
邱鸿国本是个心软的人,想着大家都是工友,一口答应了。他也没多说什么,掏出手机就给廖旭光转了3000元。谁曾想,这第一笔刚转过去没几天,廖旭光又说啥工资还没结清、临时有事、周转困难,再次张口借钱。就这样,一次一次地,直到累积到18600元,钱就像掉水里似的,全没了下文。
等到2025年春天过后,邱鸿国开始觉得不对劲。春节过完工地开工了,廖旭光却不见人影。电话打不通,微信也不回,朋友圈静悄悄,连条动态都不发。邱鸿国一边干活一边心里发慌,心想这是不是被人“借走就消失”了?
到了3月16日那天,他再一次拨通电话,出乎意料,居然接通了。他连忙问:“旭光,你啥时候把钱还我嘛?”电话那头却支支吾吾,“哎呀最近不好搞嘛……再宽宽我几天……”然后匆匆挂了。
这通电话之后,廖旭光就像彻底人间蒸发一样,连消息也不回了。邱鸿国这才意识到,自己是被骗了。更难的是,这些钱虽然不是他全部家当,但也是他一年多打工攒下来的辛苦钱,哪能说没就没?
他跑去派出所问,结果人家说民间借贷属于民事纠纷,要走司法程序。他又试图去找廖旭光的亲戚朋友劝说,可人家都装聋作哑,不愿意插手。
就在这时候,邱鸿国无意间听说了“讼状元”这个提供专业法律服务的平台,说是专门处理讨薪、借贷等维权案件的。抱着试一试的想法,他联系了讼状元,讲述了自己的遭遇,并把微信转账记录、聊天记录都一并发了过去。
讼状元的法务人员了解情况后,马上和他通了电话,一边安慰他不要急,一边详细问了几个关键点。对方听完后沉吟了下,说道:“目前情况还在我们掌控范围,虽然没有借条,但有足够的转账证据和聊天记录,只要欠款人承认债务,我们就有办法。”
过了一天,法务人员再次联系邱鸿国:“我们刚刚和廖旭光通过电话。他承认欠你的钱,不过态度不是很好,说现在没钱,还不上。”
邱鸿国一听心里咯噔一下,火气也上来了:“他要是真没钱,我认了,可这人明明有工作,就是不想还我。”
法务人员安抚他说:“您放心,我们已经明确表明身份,对方也清楚事态严重性了。现在我们可以要求他在24小时内先支付一部分款项,表达诚意。剩下的,我们会让他写下正式欠条,约定好分期还款的时间和数额,所有内容依法固定。”
接下来,就是一场心理上的博弈。
讼状元法务连续给廖旭光施加压力,几轮电话下来,对方态度开始松动了。先是说“我手头真紧”,再是“可不可以晚点还”,最后终于承诺会主动联系邱鸿国,争取一次性解决。
于是,法务人员趁热打铁,草拟了一份《借款清偿协议》,把还款时间、金额、分期数额、违约责任一一写清楚发过去。廖旭光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没了退路,低头答应下来。
协议签订后没几天,廖旭光果然主动联系邱鸿国,提出一次性还清。“说实话,那一刻我还不敢信,”邱鸿国回忆说,“直到钱到账了,我才真的松了口气。”
整个过程耗时几个月,从最初的隐忍等待,到中间的心灰意冷,再到最后看到曙光,邱鸿国觉得自己这趟维权之路走得不易。也正因为有了讼状元的专业介入,他这18600元的血汗钱才最终失而复得。
回过头来看,邱鸿国说得最动情的一句话是:“我不是非得打官司,我只是想拿回属于我的钱。要不是讼状元帮我把证据一条条固定,帮我出主意吓住对方,我怕是连个说理的地方都找不到。”
这个案例,其实折射出一个普遍现象:在我们身边,总有一些人因为面子、信任、感情,把钱借出去时连张借条都不写;可一旦遇上“老赖”,连句话都说不明白。法律不是冷冰冰的规则,它也可以是普通人保护自己的一把伞。而讼状元,就是那个在风雨来临时,为委托人撑伞的人。
讼状元的法务团队在处理类似案件时,从不盲目鼓励诉讼,而是秉持“以协商促化解、以法律定责任”的原则,先通过沟通斡旋寻求最佳解决路径,在保障委托人权益的同时,也尽力避免双方关系的彻底破裂。一方面,他们会迅速搜集有效证据,固定关键对话记录;另一方面,也会通过法律压力迫使对方主动承担责任,以最短的时间帮助委托人止损。
讼状元不止一次强调:维权不是大张旗鼓的对抗,而是精准用法、有理有据地去讨一个“说法”。而维权的第一步,永远是意识觉醒。无论是借钱给朋友、给亲戚,还是和老板要工资,只要涉及到金钱,证据意识就是保护伞。借条、聊天记录、转账截图,一样都不能少。
这件事也提醒我们一句老话:“亲兄弟明算账”。讲情义没错,但情义不能代替法律。如果遇到有人拖欠工资、赖账不还,不要一味忍让,更不要自认倒霉。现在是法治社会,拿起法律武器,是维护尊严、捍卫权益的正确方式。
愿每一位像邱鸿国一样的劳动者,在遇到困难时都能有渠道申诉,有人出手帮忙,有平台主持公道。在权利面前,没有人应该孤军奋战。
(本文中出现人名均为化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