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年工钱终追回!讼状元用微信记录撕碎包工头赖账谎言
999+
2025-05-13
讼状元法律咨询
谢栩侗是四川绵阳人,今年五十出头,说话有股子爽朗的川味儿,一看就是在工地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实人。他靠做外墙保温这门手艺,养大了一双儿女,也攒下了点辛苦钱。可让他心里一直憋着的一口气,是新疆尹宁市那个姓赵的包工头,欠了他两万块钱整整拖了两年多,嘴上答应得好好的,就是不给。
这事儿还得从2016年说起,那年谢栩侗跟着工友一块儿去了新疆,给当地的一个楼盘做外墙保温活儿。接头的就是赵霄雄,一个南充人,看着三十多岁,平常西装革履,嘴巴特能说,会套近乎,一口一个“老谢”“兄弟”,说话挺热情,让人感觉挺靠谱。那会儿工程量大,谢栩侗几乎是白天晚上连轴转,干得特别卖力。
从2016年一直干到2022年,谢栩侗断断续续地接了赵霄雄不少活。每次干完,赵霄雄就说资金还没拨下来,让再等等,谢栩侗想着老熟人,信了他,一直没把这事闹大。一直到2022年1月30日,赵霄雄微信转账给了他10265元,算是结了之前一部分账。可这六年干下来的总工钱是56965元,赵霄雄只结算了36965,剩下的两万元就再也没动静了。
说实话,两万块钱对有些人来说不多,但对谢栩侗来说,那是两个多月的工钱,是家里小孙子上学的钱,是他做梦都不敢松口气的血汗钱。
一开始,谢栩侗还顾念旧情,跟赵霄雄打电话、发微信。每次联系上,赵霄雄就一副“你急啥,兄弟我没忘”的口气,有时候还挺诚恳地说:“老谢,我记得,我这两天就凑给你,行不行?”谢栩侗想着做人要有信,便再等。
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了,赵霄雄的口气开始变了,要么推说自己在出差,要么说手机坏了,微信看不到消息,再后来干脆电话接了微信不回,连“语音未读”的小红点都不见了。最后一次通电话,是2024年7月20日,赵霄雄接了,说得含含糊糊:“你别催我了,这个月尽量给你弄一部分,不然我真没钱。”说完就挂了,再联系就如石沉大海。
谢栩侗这时候心里也明白了,赵霄雄不是没钱,是没心还钱。这人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好好还完,把他当傻子耍。那天晚上他一个人坐在老屋门口,点了一支烟,抽到手指头都烫了才回过神来。他咬咬牙,这口气不能就这么咽下去。
他在网上搜寻各种讨薪办法,看到了“讼状元”的法律服务介绍,说能帮忙追讨欠款,还有法务团队能介入处理。他犹豫了几天,还是打了电话,把自己的情况详细讲了一遍。
“讼状元”的法务人员在听完谢栩侗的描述后,立刻给出了分析:“谢师傅,从您提供的微信转账记录和录音聊天内容看,这笔钱的债务关系基本成立,赵某也多次承认了欠款事实。虽然没有借条,但您保留的这些证据是非常关键的。”谢栩侗听得直点头,心里一块大石头算是落了地。
接下来,法务人员便主动联系了赵霄雄,进行第一次沟通。
“您好,是赵先生吧?我们是谢栩侗委托的法务团队,关于您拖欠的两万元劳务费......”
电话那头一开始还挺客气:“哦,是,是有那么回事,但我最近真的手头紧,不是我不还......”
法务人员并没有情绪化,而是冷静说道:“我们理解您目前的情况,但劳动者的辛苦钱不能一直拖着。您如果能尽快协调部分资金解决,谢先生也会感激您。但如果继续回避,那我们只能走法律程序,由法院来处理了。”
赵霄雄沉默了几秒,低声道:“那你们先别搞大啊,我这几天看看能不能先转点儿......”说完就匆匆挂了。
谢栩侗听了这番转述,心里又是火又是无奈。他对法务人员说:“他都说快两年了,就没看他转过一分。我看这人是吃定我不懂法,这回你们帮我弄,我不怕了。”
于是,讼状元果断启动了法律程序。整理材料、撰写起诉状、提交法院,每一步都稳扎稳打。在这期间,法务人员还不忘告知谢栩侗:“您放心,这种情况下,即使没有借条,只要微信转账记录、聊天记录、录音内容足够明确,法院完全可以认定欠款事实成立。”
案子正式立案之后,法院向赵霄雄送达了传票。没想到传票一到,赵霄雄立刻就慌了,原来他一直觉得谢栩侗是个老实人,不会真去法院。如今真把他告上法庭,他那点所谓的“人情世故”瞬间没了用。
当天晚上,赵霄雄主动打电话给谢栩侗,语气大变:“老谢,我错了,我真不是故意的。我明天就把两万块打给你,求你撤诉,咱还是朋友……”
谢栩侗这时也不再情绪激动,只说:“钱先还上,朋友的事以后再说吧。”
第二天,钱到账了。两万元整,一分不少。六年多的纠缠,终于在这一纸诉状后划上句号。
这件事之后,谢栩侗逢人便说:“讼状元,靠得住。别看我一个农村人,没多少文化,可是现在是法治社会,有理咱就要讨回来。”
他还说了一句特有意思的话:“早知道早点找他们,我也不用天天做梦都梦见赵霄雄了,恶心得很!”
这个案子并不复杂,但它却反映了很多农民工、手艺人维权路上的真实难处。他们讲情分,讲诚信,结果被人骗、被人赖账。有些人因为没借条,不懂法,怕麻烦,就忍了。但欠钱的却越来越理直气壮,仗着你不懂、不敢、不能,就能一直赖下去。
而讼状元所做的,就是在这种无声的压迫中,为委托人点亮一盏灯。不是靠口号,而是靠专业。在这起案件中,从证据整理、沟通交涉到诉讼启动,讼状元每一步都为谢栩侗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,帮助他用法律手段守住了自己的劳动成果。
这种严谨、不动声色但力道十足的维权方式,也正是当今很多劳动者、务工者所需要的。他们不再只是“讲理”,他们开始“用法”了。
故事讲到这儿,不免让人深思:我们这一生可能都会遇到不讲理的人、赖账的债、被拖欠的工资。但无论何时,请记住,法律不是高高在上的条文,它就在我们身边,是我们最坚实的依靠。
有人说“法律是穷人的武器”,这句话没错。但更准确地说,法律是每一个守信者的护盾,是让欠债还钱、天经地义的那双手。愿每一个辛苦付出的劳动者,都不再怕讨薪,不再怕说理,更不再怕走进法院的大门。
(本文中出现人名均为化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