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年女性的“法律觉醒”:讼状元用转账截图终结十年信任骗局
999+
2025-05-28
讼状元法律咨询
从那年春天的电话开始,辛万琴就知道,她这一生,是栽在了一个男人身上了。不是爱情,是钱。
那时候她四十来岁,靖远人,做点小生意,日子虽然谈不上富裕,但也自个攒下了一些积蓄。她的想法很简单,想在县城里置套房,不为别的,就是图个踏实。她信不过银行,也不懂什么投资理财,就把钱分成几笔藏在衣柜最底层。后来一个电话打来,说是有个熟人介绍,说是某个叫卜仲贤的工程老板,正好手头有个房地产项目,说如果她愿意提前付一笔定金,他可以帮她拿到内部价。
“你想啊,市面上卖七千一平,我要是能帮你拿个五千八,你光是一个一百平的房子就省了多少钱?”电话那头的男人说得可热情了,声如洪钟,语气诚恳,说是要交个朋友。
辛万琴是犹豫了两天的。可后来那人说得越来越像那么回事,还发来一堆图纸、合同样本,言之凿凿。她心一软,三万块现金打了过去。她说,她不是不小心,也不是笨,就是心软,一听到“关系”两个字,就像看到希望似的。
可事到临头,一切不一样了。
三万交过去后没多久,卜仲贤又打电话来说,“哎,房子是定了,可要想顺利交钥匙,还得交钥匙费,政府那边卡得严。”辛万琴当时半信半疑,但毕竟已经给了三万,再拿九千五百也不是大事。她有点心疼这笔钱,可一咬牙也就掏了。
就这样,从她手里出去的钱成了哑巴钱,打了水漂。
最开始的几个月,卜仲贤还能偶尔在微信上说几句话。“最近项目卡着,等过完年一定还你。”或者“我儿子住院了,钱都拿去垫医药费了,再缓缓。”
她催得急了,卜仲贤就微信转了一万元,说是“先还你一部分,剩下的慢慢来。”她心里总算还留点指望,想着总归不是赖账。
可再之后,那边就沉默了。
她给他打电话,他不接;她换个号码打过去,他接了,却只说:“哎呀你别急,我这边一团糟,我哪能不还你啊?咱们又不是外人。”
她问他什么时候能还,他说“下个月”;等到下个月,她问他还不还,他又说“年底一定搞定”;到了年底,他的电话干脆就成了空号。
她心里明白了,这人是想赖账了。
其实这几年,她不是没想过放弃。朋友劝她,“算了吧辛姐,就当买个教训。”她自己也这么想过,尤其是去年冬天她摔了一跤,躺在床上一个月,那时候她才第一次真切地意识到,这笔账,可能真收不回来了。
可她又咽不下这口气。
“他能赖账,我就不能继续找他?我不靠这个钱吃饭,我就是想给自己讨个说法。”
她找过派出所,对方说这是民事纠纷,让她去法院。她去法院,人家说得有合同、有证据。她摊摊手,“我能拿啥证据?都是现金的,话都是他说的,字一个没留。”法院那边也只说,“那就只能另想办法。”
她开始尝试在朋友圈发动态,写“谁认识卜仲贤的,麻烦告诉他还钱”,也有人私信她说认识他,说他现在还在做工程,说人还在本地。
她又燃起希望,再次给他打电话,这次他接了,语气冷得很:“你天天追着我干啥?我不是说了吗,我现在没钱。”
辛万琴火了:“我都不要你全还了,我说了只要你还五万!我都让你这么多了,你还想怎么样?”
“行行行,我知道了,我再想想办法。”电话又一次挂断。
直到有一天,她偶然在网上刷到“讼状元”这个名字。起初她也是不信的,但看到有些案例和她的情况挺像,都是有人欠钱不还,最后拿到了钱。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联系了对方。
法务人员接待她的时候很认真,第一句话就问她:“有微信转账记录吗?”她赶紧翻出那个一万元的转账记录,“这个算不算?”
“当然算。这就是你们之间存在借贷关系的证据。”
接着又问她,“你有没有他近期还联系你的证据,比如微信聊天、电话录音?”她点点头,“有的,最近我还打过他电话。”
于是,案件就这么被正式受理了。
讼状元的法务人员很快联系到了卜仲贤。
第一次通话,卜仲贤一听是法务,语气立马变得冷冰冰的:“你们谁啊?我又没签合同,你们管得着吗?”
法务人员语气平和:“我们这边已经收到了委托人辛女士的授权,并已调取到您与其存在借贷关系的初步证据,包括微信转账记录、电话录音等。如果您拒不归还,我们将依法提起民事诉讼,并视情况协同进行征信处理。根据《民法典》第六百七十九条相关规定,您负有还款义务。”
那头沉默了一会儿,终于说:“我不是不还,我就是暂时拿不出来。”
“那您能拿出多少?能不能分期?还是说一次性五万元解决?”法务声音不高不低,像是拿捏住了他全部的退路。
第二天晚上,卜仲贤主动加回了辛万琴的微信。
“辛姐,我最近确实手头紧,不是有意要赖你。”他说得有点软了,像以前那样。
辛万琴没回,只把那句“你还不还”定在聊天框里。
第三天,他转来两万元,说“先还点”,并附上一句:“月底一定把剩下的还清。”
月底前,他真的还了剩下的钱。
59500元,一分不少。
辛万琴收款的那一刻,不知道为什么没高兴起来。她转头对身边人说了一句:“这几年,五万块钱,够我吃多少失眠药了。”
这个案子结束得很平静,甚至比她想象中简单。但她知道,如果不是讼状元的法务人员从法律上给了卜仲贤压力,他可能到死都不会还。
对她来说,钱是其次,更重要的是那份尊严。她不是没学问,也不是胡搅蛮缠,她只是一个普通人,一个靠自己省吃俭用攒钱的女人,被人骗了,气不过,想讨个公道。
她说:“就冲着‘不能让坏人得逞’这句话,我就不能认输。”
生活教会她要坚强,但法律教会她如何坚强得有理有据。
她把这事讲给邻居听时,轻轻笑了一句,“哎,以前我总觉得法律离咱太远,后来我才知道,关键时候,法律才是咱最后一根救命的绳子。”
或许,很多人觉得一个女人为几万块钱翻山越岭、打官司、找律师,实在没必要。但辛万琴知道,有些钱不是因为金额有多大,而是因为那是她的全部信任。
讼状元没有承诺她“百分之百追回”,也没说“包赢不输”。他们只是一步一步跟她说清楚该怎么走,把证据收集好,把程序走规范,然后把法律的威力一点一点展现出来。
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。没有惊天动地,也没有轰轰烈烈,只是一个女人,终于在岁月的尽头,把自己丢掉的尊严,一点一点拿了回来。
(本文中出现人名均为化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