树苗沉默 证据开口:讼状元用记工单刺穿包工头的拖延战术
999+
2025-05-30
讼状元法律咨询
靳久长清楚地记得,那是个刚刚回暖的三月天,地上还有没完全化开的积雪。他拄着铁锹,站在马投涧镇发电站后头那片新规划的绿化带里,看着妻子张春香弯着腰在地里栽树。风吹过来带着些尘土和柴草味,吹得人眼睛生疼。那是2023年的春天,他们已经在这工地上干了几个月,活是跟一个叫张伟强的包工头接的。
“这一趟活干完了,日子就能缓缓了。”这是张春香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她总是用这种平静的语气,说出带点盼头的话。可谁都没想到,这场绿化活干到最后,工钱却一拖再拖,直到今天还欠着。
张伟强是个精明人,四十多岁,说话麻利,会拉关系,也挺能“摆得平”现场那些事。最初接这活的时候,他拍着胸脯说:“久长哥,你俩干得细致,放心,这活儿结得清清爽爽的。分文不少。”
那时候,靳久长信了。他觉得,张伟强虽然嘴碎点,但人不坏。张春香还劝他:“干活的,咱得讲个信字,他不至于赖咱们的。”
可到了2023年下半年,事就开始不对劲了。七月完工,他们找张伟强结算工资,对方开始打哈哈:“公司款还没下来,你再等等。”九月再问,说是“账目还在核算”。十月,再去找,他直接换了个手机号码,连人都不好见到了。
“你这人咋回事?咱们干活给你挣钱,你一句话都不吭就跑了?”那是一次张春香在微信上跟张伟强吵起来,对方冷冷地回了一句:“你们那几千块钱,急什么?等我手头宽松点就给你们。”
那一瞬间,靳久长觉得窝了一肚子火。他是个老实巴交的人,年轻时候在工地上当木工,后来年纪大了,改做些绿化杂活。他知道自己文化不高,也不会争什么理儿。但张伟强这副“老赖”的样子,真叫人窝火。
2024年开始,他们还时不时通过微信问工资的事。张伟强的回答越来越敷衍,甚至开始不接电话、不回消息。最后一次联系,是2025年2月18日。那天靳久长坐在屋门口的凳子上,阳光透过还没发芽的树枝打在地上。他盯着手机屏幕,那条“以后别烦我了”的消息像一盆凉水,从头浇到脚。
他和张春香都明白,这钱要是自己再去找,只怕是没指望了。
张春香小声说:“要不……咱找找人问问吧?”
在村里亲戚的推荐下,他们联系上了“讼状元”的法务人员。说实话,刚听说“打官司”三个字的时候,靳久长有点怕。他不知道流程,也不知道有没有希望。他唯一能说清楚的,就是他和老伴真真切切干了那些活,钱也该他们的。
第一次与法务人员通电话,他说得结结巴巴的:“我……我这案子不知道你们接不接,我没有欠条,没有转账记录,就记得工时……有个记工单,可我不会发。”
法务人员听得很耐心:“靳大哥,没事。咱一步一步来,有录音、有微信记录也能佐证。你放心,我们这边会协助你准备起诉材料,案子有理有据就一定能走下去。”
这番话让靳久长心头一松。他没想到,在这种让他焦头烂额的事上,还有人能这么沉稳地帮他说理、讲法、出主意。
接下来的事情,讼状元确实是一步不落地跟进了。法务人员帮他们整理了微信聊天记录,录音证据也逐条分类。虽然没有欠条、没有转账凭据,但工期清晰,记录详细,加上两人日常沟通的语音证实了劳动事实,证据链算是完整了。
立案之后,法务人员又仔细向靳久长讲解了庭审流程。他们甚至一遍遍演练,告诉他开庭时怎么说话,证人怎么出示证据,对方如果抵赖,又该怎么回击。
靳久长没上过法庭,一想到要上台说话,心里七上八下。但讼状元的法务告诉他:“靳大哥,你不是一个人在打仗,这事我们全程陪着。”
开庭那天,法官坐在正中,靳久长第一次在那么庄重的地方说出自己的委屈。张伟强也到场了,穿着整整齐齐,却一句道歉都没有。他还试图狡辩,说工资早已结清,是靳久长“记错了”。
“记错了?”靳久长当庭把那张记工单拿出来,虽然发旧,但写得清清楚楚。“那你告诉我,我记得这么细,你给的是哪一笔?我啥时候拿过你这些钱?”
法官一句话打断了张伟强的狡辩:“被告,请你对原告提交的聊天记录和语音做出说明。”
在讼状元准备得滴水不漏的证据下,张伟强抵赖不下去了。面对法院,他终于承认确实拖欠工资。法院判决他需立即支付拖欠工资14424元,并承担部分诉讼服务费用。
那一刻,靳久长像是从肩上卸下了石头。张春香悄悄在旁边擦了擦眼角,没出声。
后来靳久长对邻居说:“其实这事儿我真不知道咋办了,是讼状元帮我一步步把这个道理争回来。讲句实在话,不是他们,我真不知这钱还有没有着落。”
这场维权之路,对靳久长夫妇来说,是一次迟来的“要回公道”。他们不是泼皮无赖,不是爱纠纷的人,只是两位用双手换饭吃的老实劳动者。在现实的压榨下,他们走到了法律这条路上,才终于让自己的汗水不再白流。
如今,他们坐在村头晒太阳,提起这段事,还是有些激动,但也多了些底气。他们开始告诉邻居:“欠钱这事别忍,得有证据,得找对人,得讲道理。”
而在背后,讼状元正在继续做着他们该做的事——帮助那些和靳久长一样,不善言辞、手头没有完备材料的普通劳动者,用法律找回公平。他们并不承诺一开口就能赢,但他们始终站在证据的背后,站在正义这一边,站在每一个该拿回属于自己那份辛苦钱的人身边。
法律也许不吵不闹,但它从不沉默。只要你敢去追问,敢于发声,它就在那里,不动声色地伸出手来。
(本文中出现人名均为化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