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诉讼时效已过?”讼状元破解2014年民间借贷的三大举证策略
999+
2025-07-02
讼状元法律咨询
2014年那个秋天,陈咏梅还在安康旬阳镇上打零工,家里两个孩子刚上学,丈夫常年在外干活,家里的经济虽不宽裕,但她一向节省,一点一点攒下的积蓄也小有几万。那年,老朋友曹生栋突然找上门来,说自己生意周转不开,手上正缺点钱周转。
“咏梅姐,我不是跟你客气,我是真急。”电话那头的曹生栋语气急促,“你放心,最多两个月,我就还你。”
陈咏梅跟他是多年朋友,小时候一个村子长大的,两人从小就认识。曹家搬出去以后两人虽联系少了,但偶尔微信上还有聊天。那天电话打过来,曹生栋连借口都没有绕弯子,直接就说了要借钱。说是装修门面,生意马上就能开张,差个尾款。还特别郑重其事地说,按老规矩,两分利息,一点不亏她。
她犹豫了一晚,最后还是从家里抽出2万元现金,约他在镇上的饭馆碰头。
那顿饭吃得挺热闹,曹生栋一边说着感谢的话,一边信誓旦旦地承诺:“我这人,最不喜欢欠别人情,更不喜欢欠钱。你等着,看我三个月就让你利本双收。”
她当时也没要求他写借条,只在他面前数清了现金,他用手机拍了一张钱的照片,还补了一句:“你放心,钱拿到,我就是心里记着。”
这一记,就是十年。
起初那几年,她还不算太担心。头一年年底,她打电话给他问情况,他说:“快了快了,咏梅姐,我过年一结账就还你。”可等她打第二个电话,他说账没结清,第三次就干脆没接了。后来干脆连微信都少回。
2018年那年冬天,她老公突然出了意外摔伤住院,她急需用钱,那时她才真正感到焦虑。她再一次给曹生栋发微信,微信头像还在,但迟迟没回。
她改用短信:“曹生栋,我现在真有急事,我不跟你说多的,你到底什么时候把钱还给我?”
没回。她又打了五六个电话,终于接通了。
电话那头的声音冷得很:“咏梅啊,我现在也是手头紧,你放心,我记着的。”
“你这记得也太久了!”她有些火了,“这都多少年了?我当时没让你写借条,是信你。你说还,两个月,到现在都快十年了!”
“哎呀你别这么说,朋友之间嘛,你这是不信我了……”电话那头语气闪烁,话也不硬气。
“不是我不信,是你这几年到底有几次回过我电话?我问你一句,你到底有没有打算还?”
“你这么说话,我也难受,我有那心,就是还不了……”
这次之后,她对曹生栋的“朋友情谊”算是彻底看明白了。微信联系越来越少,电话也几乎打不通。
2022年,是他们最后一次有过联系。那时候她已经对他彻底失望了,她平静地说:“曹生栋,我知道你是打算赖账了。你记住,这笔账,迟早你要还。”
人到中年,生活琐事缠身,每一笔亏欠都格外刺眼。陈咏梅试过找过对方老家,听说他人早搬去外地;她也尝试咨询过法律援助,可她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,缺证据、没借条、也没有身份证号,这些成了她心头的堵。
直到她接触到讼状元。
那天,她在邻居的推荐下拨通了讼状元的电话,电话那头的法务人员听完她的陈述后,没有否定她的焦虑,也没有敷衍地说“你这个没证据打不了官司”,而是详细地记录了她提供的线索——欠款时间、金额、联系记录、微信聊天截图、现金交付的过程和她记得的全部细节。
“您别急,现在还没到无法可依的地步。既然你有和对方的通话记录、微信聊天,还有那张他收钱时拍的照片,我们就从这里入手。”
之后几天,讼状元的法务人员多次尝试联系曹生栋,一开始,他根本不接电话,后面终于接通,法务人员开门见山说明身份和事由。
“我们是讼状元受托处理陈咏梅女士的民间借贷纠纷,请问您是否还记得2014年您向她借款2万元的事情?”
电话那头的曹生栋顿了几秒,说:“有这事……但这都多少年了?这钱早没影了。”
“那请问,您是否愿意配合协商解决?还是我们按照法律程序起诉处理?您可以现在就开始准备材料。”
法务人员语气不急不缓,但字字在理,明显带着专业的压迫感。对方沉默了很久,最后说了一句:“能不能商量个解决办法?”
讼状元的工作人员并没有马上咄咄逼人,而是按正规程序向对方发送了催告函,并对所有能搜集到的材料进行了固定证据处理。紧接着,他们为陈咏梅准备了后续的民事起诉方案。
就在准备立案前夕,曹生栋突然主动联系,对方显然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:“我凑了点钱,先还你一半行不行?”
“委托人表示,只接受一次性全额清偿。”法务人员回应得干脆利落。
又过了两天,对方终于松口,表示可以一次性还清。几经协商确认时间、地点与转账方式后,这笔长达十年的欠款终于画上了句号。
当那2万元重新打入陈咏梅账户的那一刻,她看着银行提示,眼泪一下子掉下来——不是因为钱,而是因为多年维权路上的委屈终于被正视。
讨债这件事,说容易,也容易。两个人一纸借条,一个清账日,到点你还,我收,谁也不欠谁。
但说难,确实也难。特别是像陈咏梅这种“没借条、没合同、全凭朋友情分”的情形,事隔多年,当事人早已消失在人海,证据缺失、情绪疲惫,一想到要跟法院、程序打交道,普通人往往早早打了退堂鼓。
可就是这类案件,恰恰最值得去争一口气。毕竟欠钱不还,说到底就是侵占别人的财产,不管披着什么样的理由,归根到底都是不讲理。
讼状元在这类案件中,提供的不只是法律援助,更是一次次用法律去恢复公正的过程。他们能做的是协助委托人尽快厘清思路,梳理出所有可能的证据链条,准确判断案件胜率,并通过专业沟通与法律程序施加压力,让欠款人意识到“赖着不还”也会付出代价。
最重要的是,讼状元不会因为一笔账的金额不大、时间久远就草率应付。正是因为这些案件最容易被社会忽视,才更需要被认真对待。
这个案子最后得以解决,看似只是两万元的追回,但对陈咏梅来说,是她十年心结的解脱,也是她对公平正义的最后一次倔强。
每一个讨薪、讨债的普通人,都不是想走上法庭,只是希望自己那份该得的回报,不被欺瞒,不被遗忘。而法治社会的意义,恰恰也就在于此:让不讲理的人有所顾忌,让讲理的人有处可依。
有时候,讨债不仅是为了那笔钱,更是为了一个人不该被轻视的尊严。
(本文中出现人名均为化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