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拉黑到履约,讼状元打破债务人“失联即免责”认知误区
999+
2025-07-04
讼状元法律咨询
沈春阳记得很清楚,那天是正月二十九,2018年的春节刚过,手机“叮”地一响,毛双庆转了9500块钱来。转账备注是“配件款”,简单俩字。
那天他刚从衡水回到杭州,还没进仓库,背还没挺直,就赶紧回了句“好嘞,辛苦”,顺手点开账本看了一眼,还差28619元。
那之后,就是一连串的“已读未回”,后来干脆连“已读”都没有了。
沈春阳是河北衡水人,在杭州干仓储活已经十来年了,专门做装载机配件的二级批发。说起来,他跟毛家父子也不是一天两天的生意来往了。
最初联系的其实是毛碧游——毛双庆的父亲,在圈里小有名气,做修理也做销售,算是个老实人。2016年开始,毛碧游从沈春阳手里拿货,几次三番来电催货付款,从没出过岔子。
“沈师傅,先发过来,一手交钱一手交货,不会亏你。”
沈春阳也信得过他,人嘛,说话算话,比啥都强。
可等到2017年年尾的时候,电话那头换成了个年轻人的声音,自称是毛碧游的儿子毛双庆:“叔,以后配件上的事您跟我对接,我爸身体不太好了,做不了太多了。”
沈春阳开始还有点犹豫,后来毛碧游自己也打电话来确认:“是我儿子,小沈你多照顾点。”
就这么着,后来每次发货,联系都是毛双庆,货单上还是填的“毛碧游”。
当时他也没太当回事,反正一家人,账户账目清楚就行。可惜啊,账是账,人心难算。
问题从2018年3月开始冒头。原计划的货款,本应在那年3月底前结清,结果一直拖着。微信催一回,说“这两天回头再转”,电话打过去,不是“在外面没带卡”,就是“我正开会,晚点说”。
一开始沈春阳还客客气气的:“兄弟,钱哪天方便就安排一下,我这边年底结账,也着急。”
但那种温吞的推辞,拖到夏天,拖到国庆,越拖越不对劲。
有次他直接打给毛碧游,老人家在电话那头也不太高兴:“我现在不管这些了,都是他干的,你找他。”
沈春阳回:“可货单上写的是你名字,收货人签的也是你。”
毛碧游沉默了几秒,回了一句:“那你去告他吧,我现在也没办法。”
沈春阳那一瞬间说不上来是寒心,还是气愤。生意场上,最怕的不是钱没收回来,是你觉得对方根本没打算还。
再往后,就是单方面的拉黑、屏蔽、微信置顶后对空气说话。
沈春阳不是没想过去上门,但毛家人在浙江丽水,谁也说不准是庆元还是龙泉。他一不是警察,二没证据,三怕真找上门来人家倒打一耙,最后只能干瞪眼。
他曾无数次点开那个“毛双庆”的微信头像,看着聊天记录里“沈哥辛苦啦”“明天安排转账”,然后再看看最下面那条红色的感叹号——“消息已发出,但被对方拒收”。
像是被关在门外的冷笑话。
直到去年年底,沈春阳偶然听熟人说起“讼状元”这个平台,说是专门帮人处理欠款纠纷,不用自己跑断腿,也不用去求人拉关系。
他心里其实半信半疑。拖了六年,连身份证号都不知道的对方,真能让他还钱?
抱着试试的心态,他把材料递交了上去。微信转账记录、聊天记录、货单、运输单……他这些年小心保管着,哪怕被人说是“死脑筋”“记仇”,他也没舍得删。
讼状元的法务人员很快联系了他,态度冷静、直接,让沈春阳一下子感受到这不是拉家常。更让他意外的是,平台并没有因为“没欠条”就退回来。
“有转账凭证、有发货记录、有对话内容,这是典型的事实认定交易关系,不是没有办法。”
一句话,让他像被泼了凉水醒过来。
接下来,讼状元开始整理起诉材料,着手立案。他几乎没怎么跑,所有流程都是法务代办。他记得那天法院开庭前,法务还提醒他:“沈先生,不要激动,我们走程序。”
更令他意外的是,毛双庆那边竟然配合法院调解了。
在调解过程中,毛双庆曾试图模糊责任:“我爸是主事的,我就是帮忙发信息。”
法务人员针锋相对:“但货是你联系要的,微信是你转账的,信息是你回的,凭什么不是你责任?”
这番交锋一度让毛双庆无言以对。最终,双方在法院调解下达成和解协议,明确债务金额及偿还计划。
沈春阳那天晚上发了条朋友圈:“六年,说长不长,说短也不短。终于有个结果。”
事后他和人聊天时说:“其实我没指望一分钱不落地收回来,我只想让他知道,这事我没忘,也不是好欺负的。”
这句话说得很淡,却藏着一个做小本生意人最倔的那点骨气。
讼状元这场官司没用多少“技巧”,靠的是合法证据、流程正规、法务不偏不倚。很多人觉得讨账就是吵架、扯皮,其实不是。只要你留着当初的账目凭证,哪怕没欠条,只要是真实交易关系,法律会还你一个公道。
在很多像沈春阳这样的生意人身上,欠款并不是偶然,而是一次次“熟人关系”变成“冷脸推托”的过程。能不能追回欠款,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意识到该通过法律手段去维护权利。
讼状元能做的不是奇迹,而是替你把这条路走得更稳、更清楚。从收集证据到准备起诉材料,从立案到调解,讼状元的法务人员用一套标准的流程,减少了委托人的跑动时间,也规避了因程序不当导致败诉的风险。
他们能做到的,就是尽可能让一个普通人,面对一个赖账多年的人,也能说出“我不会就这么算了”。
沈春阳说,以前他觉得打官司就是找麻烦,费钱费力,搞不好还血本无归。现在他才明白,最怕的不是打官司,而是不敢打官司。
因为他不想当一个连自己辛苦赚的钱都保不住的人。
“钱是小事,做人得硬气。”
(本文中出现人名均为化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