讼状元普法丨合同违约后,违约金能否全额获取?

  • 999+
  • 2025-10-04
  • 讼状元法律咨询

租房、经营、合作等场景中,签订合同是保障权益的常规操作。但当合同相对方出现违约行为时,多数人最关注的问题是:此前约定的违约金,能否全额获取?

部分人认为合同约定的违约金金额就是最终赔付标准,然而实际处理中存在更多影响因素。讼状元小编将通过通俗解读,梳理违约金相关法律要点,为大家应对此类问题提供参考。

一、合同约定是基础,但非最终结果

签订合同时,多数人会明确标注违约后的违约金金额,或约定按合同总金额的固定比例计算违约金。

此类约定是法院处理纠纷的首要依据,只要内容清晰且无明显不合理,通常会优先按照合同约定执行。

需要注意的是,合同约定并非绝对标准。若约定的违约金金额与实际损失差距过大,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,法院都可能进行调整,不会完全依照合同约定要求违约方全额赔付。

二、违约金过高或过低均可调整

无论合同约定的违约金金额如何,法院均以实际损失为核心判断违约金是否合理,这一点易被忽视。以下两个标准需重点关注:

1.违约金过低可申请补差额

当合同约定的违约金低于实际遭受的损失时,可向法院申请增加违约金,调整后的金额最高可接近实际损失数额。

2.违约金过高违约方可申请降低

若违约金远超出实际损失,通常超过实际损失一定比例便可能被认定为过高,此时违约方有权申请法院降低违约金,调整后的金额会结合实际损失及合理浮动范围确定。

提醒:实际损失需留存证据

讼状元小编在此特别提醒,申请增加或降低违约金时,均需提供实际损失的相关证据,例如转账记录、发票、合同、聊天记录、误工证明等。缺乏证据支撑的情况下,即便主张存在较大损失,也难以获得法院支持。

三、合同解除后仍可主张违约金

在合同因对方违约而解除的常见场景中,不少人会困惑后续是否还能主张违约金。从法律规定和实务处理来看,答案是肯定的,但需严格满足一个前提条件:违约行为是导致合同解除的直接且主要原因。

只有在这一前提下,守约方的权益才能得到全面保障——既可以依法主张解除合同,终止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,也可同时要求违约方支付约定的违约金;若违约金数额不足以覆盖实际产生的损失,还可进一步就差额部分主张赔偿。

同时需要注意避免重复主张赔偿的问题:如果约定的违约金已经能够完全覆盖全部实际损失,就不能再额外要求违约方赔偿损失;反之,若违约金未能填补所有损失,可针对未覆盖的部分要求补足差额。

四、三个限制因素影响违约金获取金额

即便合同约定合理且实际损失证据充足,仍可能因以下三项规则导致无法全额获取违约金,需特别留意:

1.未及时止损需自行承担扩大损失

法律规定守约方有减少损失的义务。若对方违约后,守约方可采取措施避免损失扩大却故意放任,那么扩大的损失部分无法要求赔偿,也不能纳入违约金赔偿范围。

2.自身存在过错可能导致违约金打折

若守约方对损失的发生或扩大存在责任,例如未及时提醒对方履行义务进而引发违约,法院会根据双方过错比例,相应减少守约方可获取的违约金金额。

3.因违约获利需从违约金中扣除

若因对方违约,守约方意外获得额外利益,例如以更低成本实现原合同目的,这部分获利需从违约金中扣除,不可同时获取违约金与额外利益。

五、三步获取合理违约金

1、查合同:明确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金额及计算方式,确定主张违约金的基础标准;

2、算损失:梳理实际损失情况,收集并整理相关证据,如转账记录、发票等;

3、及时维权:协商无法解决问题时,需尽快向法院起诉或申请仲裁,注意遵守法定诉讼时效规定。

讼状元小编最后强调,违约金并非可随意确定或完全依照合同约定执行,其核心原则是公平,既要弥补守约方的损失,也需避免违约方承担过高的不合理责任。

遇到合同违约情况,无需慌乱或硬扛,掌握上述法律规则,就能更有底气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